第一小组走进了市中心繁华商业街的“墨韵纹身”。店内的霓虹灯闪烁着诡异的光芒,墙上贴满了各种风格的纹身图案。老板是个留着脏辫,手臂布满彩色纹身的年轻人,他瞥了一眼照片,不耐烦地说:“这种老土的图案,我 们早就不做了。现在流行的是3d写实、水彩风格,谁还纹这种火焰莲花啊。”当组员追问是否见过类似图案时,他直接摇头,开始低头玩手机,不再理会。
在老城区破旧的巷子里,第二小组找到了一家名为“暗夜刺青”的小店。店内弥漫着刺鼻的颜料味,灯光昏暗。店主是个满脸沧桑的中年男人,他仔细端详着照片,皱起了眉头:“这图案有点眼熟,但具体在哪见过,我一时想 不起来。”组员们心中一喜,连忙追问,但男人思索良久,最终还是无奈地摇头:“时间太久了,真的记不清了。”
三天时间,他们走访了100多家纹身店,从高档时尚的工作室到简陋的街头小摊,从繁华的商业区到偏僻的城中村。每到一家店,组员们都要重复着同样的问题,展示同样的照片,得到的却大多是摇头和否定的回答。
小组成员们的脸上逐渐露出疲惫和沮丧的神情。实习生小李忍不住抱怨:“张队,这海州市的纹身店也太多了,照这样查下去,查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而且感觉大家都没什么印象,说不定这纹身根本就不是在海州纹的。”
张辉虽然内心也有些焦虑,但还是强打精神鼓励大家:“不要灰心,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,我们也要查到底。说不定下一家店,就会有转机。大家再仔细点,多和店主聊聊天,从他们的从业经历中找线索。”
第四天,雨依旧在下。张辉带着组员来到了城郊结合部的一个农贸市场附近。这里有一家不起眼的纹身摊,用一块破旧的雨布搭起遮阳棚,摊位上摆放着一些简单的纹身工具,旁边的木板上贴着几张已经褪色的纹身图案。
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背心,正坐在小马扎上抽着烟。张辉走上前去,递上照片,耐心地说明来意。老头慢悠悠地接过照片,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,突然猛地一拍大腿:“哎呦!这图案我有印象!”
众人心中一震,张辉赶紧追问:“大爷,您快说说,是怎么回事”
老头把烟蒂扔在地上,用脚踩灭,回忆道:“大概是七八年前吧,有个男的来我这纹身。他说想要个特别点的图案,又不想花太多钱。我就按照他的要求,设计了这么个火焰莲花。当时他还说,这图案要纹在腰上,不能太显 眼。”
“那您还记得那个男人的样子吗”张辉急切地问。
“样子嘛,有点记不清了,只记得他是个中年人,皮肤黝黑,说话带着点外地口音。对了!”老头突然想起什么,“他手上有很多老茧,一看就是干体力活的。”